警惕“脑干旱”:老年人缺血性脑病的无声威胁,这些预警信号你可千万要牢记!

在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,缺血性脑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“隐形杀手”。这种因脑部供血不足导致的“脑干旱”,轻则引发头晕健忘,重则导致瘫痪失语,亟需公众高度警惕。

缺血性脑病本质是脑组织因血液供应障碍引发的缺氧性损伤,在老年群体中主要分为两类:一类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(脑梗死),一类是慢性脑缺血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(脑梗死)主要是因血栓或栓子突然阻塞脑血管,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出现神经功能缺损,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70%,是老年人急性致残和猝死的主因之一。慢性脑缺血主要由高血压、糖尿病等长期疾病引发,表现为脑白质疏松或微小梗死灶。初期症状隐匿,但持续发展可导致认知衰退、步态不稳,甚至血管性痴呆。其核心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、心源性栓塞、小血管病变以及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吸烟、肥胖等加速血管老化,降低脑供血储备能力的协同危险因素。

缺血性脑病的症状常常隐匿而多样,极易被误认为是“年纪大了,反应慢了”或“睡眠不好导致的头晕”,从而延误诊治。事实上,嗜睡、说话含糊、视野模糊复视、肢体无力等这些看似寻常的表现,却往往是大脑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若出现剧烈头痛、偏瘫、口角歪斜或意识模糊,需立即拨打120!研究显示,约50%的脑梗发作于夜间或凌晨,抓住“黄金4.5小时”溶栓窗口至关重要。

面对缺血性脑病,防治必须分阶段、系统化推进,核心原则是“急性期抢时间,慢性期抓管理,日常重预防”,在急性期要争分夺秒开通血管,比如溶栓与介入治疗,通过药物溶解血栓或血管成形术、支架置入术恢复血流,最大限度减少脑细胞死亡。慢性期管理需“三驾马车”并行。一是基础药物治疗,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(如阿司匹林)、他汀类降脂药、降压及控糖药物等控制病情。此外,中西医结合也是目前治疗脑病的常用方法,可在医生指导下,配合使用具有活血化瘀、通脉舒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,如丹红注射液。二是康复训练,这是功能恢复的核心,包括肢体运动训练、语言治疗和认知训练等。三是基础疾病控制,严格管理血压、血糖、血脂,戒烟限酒,预防疾病复发。日常预防才能筑牢健康防线,在生活方式上进行干预,戒烟限酒、避免熬夜,减少血管刺激;饮食上注意调整,限制动物内脏、肥肉等高脂食物,增加蔬果摄入;定期进行筛查,如颈动脉超声、头颅MRI等检查,早期发现血管病变。

缺血性脑病并非衰老的必然结局。通过定期体检捕捉血管病变信号,积极干预“三高”问题,精准识别预警症状,老年人完全可延缓甚至避免脑功能损伤。家属的居家照护与科学用药更是康复的关键支撑。唯有“早发现、早干预、早康复”,方能守护大脑这颗“生命中枢”的长久活力。